关注:纺织服装外贸亟待提高非实物收益份额
当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外贸订单回暖并且吸引到从东南亚、南亚回流的订单。中国社科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0)No.9》,也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前景持乐观看法。
总体来看,南亚、东南亚和欧美疫情形势严峻,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表现较好,这确实给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带来较多机遇和回旋余地,但利润微薄、货物订舱出海难等痛点令业界头疼。这一现象再次提醒纺织服装企业,面对疫情带来的窗口期,不能再沉浸在实物和数量这类传统粗放的赢利思路上,而是要多去拓展非实物收益。
具体来说,为国内外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是其中一个方向。纺织服装行业上下游链条长,涵盖棉花、纺纱、毛胚布、成衣等很多原材料、中间品和成品环节。由于中国在纺织服装全产业链都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材料供应能力,以至于即便近年来部分纺织服装订单被越南抢走,但越南的纺织服装原材料仍大量从中国进口。再加上疫情影响了包括越南在内很多国家的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现在正是中国一部分纺织服装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服务领域进一步深耕的时机。
这种供应链管理服务包括为国内外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供求信息服务、采购指南服务、稳定供应链的咨询服务以及仓储服务等,还可以包括部分成熟品类的定价权建设和交易中心建设。考虑到中国有多个类似广州国际轻纺城这样的全球纺织服装面料、辅料供应中心,虽然很多品类竞争对手多,难以形成独特竞争力,但有一部分品类在当前疫情环境下只要好好培育和建设,是有可能形成更强话语权的。关键是业界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只是用宏观、笼统、数量思维来运营这些品类。这种品类附加值建设也不同于目光短浅赚快钱式的囤积居奇,而是需要立足中长期的战略举措。
另一个努力方向是鼓励有实力有抱负的纺织服装企业更多参与国际分工中的设计环节。美国、法国、意大利是服装设计和时装潮流的引领者和主要发布者。亚洲的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前后其时装设计业崛起,同时日本也是欧美时装时尚潮流传到亚洲的重要中转站。中国服装设计想要短时间内像日本那样崛起不容易,但疫情期间,美国、法国、意大利发布流行设计潮流,带动日本潮流,然后找中国、东南亚、南亚代工的经典传导模型其实受到损伤,这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欧美大企业这些微笑曲线优势方在中国、东南亚和南亚找代工企业时,本来可以货比多国,一旦发现在印度生产比在中国生产可以节约2%的成本就可能果断把一些订单从中国转到印度,近年来不少纺织服装订单从中国转到越南也是类似的逻辑,但疫情明显限制了欧美大企业货比三家、货比多国的选择空间,如今这些国际采购商即便知道在中国生产报价高几个百分点也能接受。
客观地说,这种临时出现的更多的话语权,对广大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帮助不大,因为那种几十人的小纺织企业本来就养不起设计人员,现在南亚东南亚订单回流中国后,这种小纺织企业即便外贸订单变火还是养不起设计人员。这种临时出现的更多的话语权主要对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和服装设计机构是潜在的利好。有抱负的大中型纺织服装企业和服装设计机构,可以多和欧美大企业、大机构接洽商议,争取让自己的角色从代工者上升为合作者,或者争取更多参与到服装设计中的外围、低端环节。这种转型升级尝试需要多去摸索一下欧美微笑曲线优势者的心理:在业界和学术界都在思考产业链区域化、缩短分工链条以减少供应链风险的大环境下,欧美大企业大机构也不会不去思考这些题目。他们的思考、应急和调整,其实蕴藏着中国业者升级的潜在空间。
归根到底,就是希望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来自信息服务、来自管理、来自设计等非实物收益更多一些、比重提高一些。这类收益的非实物型特征意味着它们无论金额再高也不用订舱装船出海,受到物理层面的限制较少。如果有实力或者有抱负的中国纺织服装业者没去多做点更有附加值、更有非实物收益的事情,让疫情带来的机会窗口白白错过,是非常可惜的。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